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背脊前部的正中有少数弱棱;四肢除上臂、下臂及胫部内侧的鳞片外,均被棱鳞;胸鳞和前腹鳞起棱。尾长,至少超过头体长的1.5倍。背部中央自颈部至尾梢有一白色纵纹。无腋斑。
形态 蜥体平扁,尾基略呈圆锥形。头体长约45mm,尾长69mm。吻圆钝,吻鳞长方形;鼻鳞2枚,鼻孔朝向前上方,鼻间鳞2-3枚,鼻鳞与上睫鳞之间有鳞3枚。头部背面在前额部及顶眼四周的鳞片较大,枕鳞其次,眶上鳞较小,上睫鳞8-9枚,平扁而呈覆瓦状排列。上 下眼睑被粒鳞,中间4枚上睑缘鳞较为平齐,其他上、下睑缘鳞的游离缘锯齿形;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-4行。眼后的上颞部被棱鳞。鼓膜部凹陷,被细鳞。上唇鳞13-14枚,游离缘锯齿状;下唇鳞11-12枚,上缘整齐。颏鳞大,后缘半圆形;颏下鳞光滑或有少数棱鳞,自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为48-52枚。喉褶明显。
背面和腰侧的鳞平滑而略呈圆形,只在背脊前部正中的少数鳞片上有弱棱。腹鳞较大,菱形,自喉褶后第六列鳞起至前腹部的鳞片带棱。四肢健长,除上臂、下臂和小腿内侧外,全被棱鳞;前肢贴体前伸时,掌的前缘约与吻端在同一平面上,指长顺序4-3一2一5一1,爪尖长,第V指爪最长;后肢贴体前伸几达颞部或眼的后缘,第四趾外侧的栉缘极为发达,趾长顺序4-3-2-5-1。尾基平扁,往后变圆渐呈鞭状,肛孔后自第十五或第十六鳞起至尾尖均被棱鳞,尾背后部四分之三的鳞片起棱。
背部沙黄色,颈后有一对八字型深色斜纹,稍后有被白色纵纹所隔的4条黑色横斑,并于其间杂有斑点和斜形浅色短纹,尤其是背脊正中、腰侧、大腿后缘、尾基两侧、颈后到肩上,以及自眼至上唇、嘴角、前肢基部的浅纹更加明显。前肢前面具黑斑,后肢饰以深色横纹。除上唇鳞后缘有少量黑点外,腹面全为白色。无腋斑。尾的腹面白色,后部有5个黑色半环,尾梢下方黑色(图68)。
幼蜥的特征与成蜥相同,唯其尾长与头体长之比显然大于成蜥,为1.8-1.9倍。
形态 蜥体平扁,尾基略呈圆锥形。头体长约45mm,尾长69mm。吻圆钝,吻鳞长方形;鼻鳞2枚,鼻孔朝向前上方,鼻间鳞2-3枚,鼻鳞与上睫鳞之间有鳞3枚。头部背面在前额部及顶眼四周的鳞片较大,枕鳞其次,眶上鳞较小,上睫鳞8-9枚,平扁而呈覆瓦状排列。上 下眼睑被粒鳞,中间4枚上睑缘鳞较为平齐,其他上、下睑缘鳞的游离缘锯齿形;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-4行。眼后的上颞部被棱鳞。鼓膜部凹陷,被细鳞。上唇鳞13-14枚,游离缘锯齿状;下唇鳞11-12枚,上缘整齐。颏鳞大,后缘半圆形;颏下鳞光滑或有少数棱鳞,自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为48-52枚。喉褶明显。
背面和腰侧的鳞平滑而略呈圆形,只在背脊前部正中的少数鳞片上有弱棱。腹鳞较大,菱形,自喉褶后第六列鳞起至前腹部的鳞片带棱。四肢健长,除上臂、下臂和小腿内侧外,全被棱鳞;前肢贴体前伸时,掌的前缘约与吻端在同一平面上,指长顺序4-3一2一5一1,爪尖长,第V指爪最长;后肢贴体前伸几达颞部或眼的后缘,第四趾外侧的栉缘极为发达,趾长顺序4-3-2-5-1。尾基平扁,往后变圆渐呈鞭状,肛孔后自第十五或第十六鳞起至尾尖均被棱鳞,尾背后部四分之三的鳞片起棱。
背部沙黄色,颈后有一对八字型深色斜纹,稍后有被白色纵纹所隔的4条黑色横斑,并于其间杂有斑点和斜形浅色短纹,尤其是背脊正中、腰侧、大腿后缘、尾基两侧、颈后到肩上,以及自眼至上唇、嘴角、前肢基部的浅纹更加明显。前肢前面具黑斑,后肢饰以深色横纹。除上唇鳞后缘有少量黑点外,腹面全为白色。无腋斑。尾的腹面白色,后部有5个黑色半环,尾梢下方黑色(图68)。
幼蜥的特征与成蜥相同,唯其尾长与头体长之比显然大于成蜥,为1.8-1.9倍。
大小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栖息在戈壁荒漠草原的沙砾地上,植被稀疏而矮,主要生长着骆驼刺和篙草等。行动敏捷,奔跑迅速,常在骆驼刺下窜行,虽与旱地沙蜥、密点麻蜥等共居一地,然其数量远远不及后者。夏季,中午隐伏于日光不能直晒的遮蔽处,俟下午3时左右暑气稍微消散后才外出活动捕食昆虫。8月份是幼蜥大量孵出的季节,活动也很频繁。
生境信息
栖息在戈壁荒漠草原的沙砾地上,植被稀疏而矮,主要生长着骆驼刺和篙草等。行动敏捷,奔跑迅速,常在骆驼刺下窜行,虽与旱地沙蜥、密点麻蜥等共居一地,然其数量远远不及后者。夏季,中午隐伏于日光不能直晒的遮蔽处,俟下午3时左右暑气稍微消散后才外出活动捕食昆虫。8月份是幼蜥大量孵出的季节,活动也很频繁。
国内分布